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6篇
  免费   1190篇
  国内免费   1773篇
测绘学   1101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374篇
地质学   4613篇
海洋学   272篇
天文学   1251篇
综合类   975篇
自然地理   70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98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360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387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648篇
  2006年   592篇
  2005年   479篇
  2004年   496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350篇
  2000年   363篇
  1999年   301篇
  1998年   291篇
  1997年   232篇
  1996年   218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澜沧江某水电站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属于高山峡谷地形地貌,高地应力环境,岩体卸荷裂隙很发育,使得倾倒变形和岩体质量、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一样成为影响工程边坡岩体稳定的主要因素。针对工程边坡的大变形问题可采用离散元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理论开挖和工程边坡开挖离散元模型,可分别得出倾倒变形破坏机理发展过程为初期弱倾倒变形岩体的层内剪切错动、强倾倒变形岩体的层内拉张变形、强倾倒变形岩体的切层张-剪破裂及极强倾倒破裂岩体的折断张裂(坠覆)破裂和工程边坡的变形范围、确定开挖面及加固方式等。通过工程边坡模型的计算结果和现场地质调查成果的比较表明,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将信号处理领域的经验模式分解算法应用于变形信息的提取中,通过引入阈值函数,建立了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尺度阈值滤波模型,采用优化模型确定了经验模式分解的次数。分别通过模拟试验和实测数据与小波阈值法和多项式拟合法进行了比对,分析表明:在低噪声情况下,三种方法都有一定的滤波效果;在高噪声情况下,经验模式分解的尺度阈值滤波法具有与小波阈值去噪法相等的精度,而且瞬时强噪声识别能力更好,优于多项式拟合法。  相似文献   
103.
底摩擦重力试验在倾倒变形岩体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摩擦重力试验(底摩擦试验)是利用相似理论分析原理,将研究原形按几何比例和各种物理力学参数,制作相似模型及确定相应的边界条件。然后按照相似边界条件进行加载试验,再现曾经发生过或今后将会出现的物理力学现象,进而了解其发展演化规律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澜沧江某水电站坝肩主要为典型的倾倒变形岩体,为探讨倾倒变形岩体在天然重力场条件的变形破裂发展趋势。试验采用模拟重力场条件的岩体底摩擦模型试验技术模拟分析岩体倾倒变形进一步发展演变过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04.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及处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头跳车”现象,已成为高速公路的多发常见病害,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桥头与路基的沉降差所致。通过对在建垫(江)邻(水)高速公路“桥、涵背”回填及处治技术研究,提出合理设置过渡台阶,使用级配碎石作回填材料,铺设土工格栅加强整体性等工程措施,经现场试验检验,处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5.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6.
The Late Archaean Closepet Granite batholith in south India is exposed at different crustal levels grading from greenschist facies in the north through amphibolite and granulite facies in the south along a ∼400 km long segment in the Dharwar craton. Two areas, Pavagada and Magadi, located in the Main Mass of the batholith, best represent the granitoid of the greenschist and amphibolite facies crustal levels respectively. Heat flow estimates of 38 mW m−2 from Pavagada and 25 mW m−2 from Magadi have been obtained through measurements in deep (430 and 445 m) and carefully sited boreholes. Measurements made in four boreholes of opportunity in Pavagada area yield a mean heat flow of 39 ± 4 (s.d.) mW m−2,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stimate from deep borehole. The study, therefore, demonstrates a clear-cut heat flow variation concomitant with the crustal levels exposed in the two areas. The mean heat production estimates for the greenschist facies and amphibolite facies layers constituting the Main Mass of the batholith are 2.9 and 1.8 μW m−3, respectively. The enhanced heat flow in the Pavagada are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 radioelement-enriched 2-km-thick greenschist facies layer granitoid overlying the granitoid of the amphibolite facies layer which is twice as thick as represented in the Magadi area. The crustal heat production models indicate similar mantle heat flow estimates in the range 12–14 mW m−2, consistent with the other parts of the greenstone-granite-gneiss terrain of the Dharwar craton.  相似文献   
107.
This excursion guide results form a field trip to the Glarus nappe complex organized by the Swiss Tectonic Studies Group in 2006. The aim of the excursion was to discuss old and recent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Glarus thrust. The major aspects were (i) the interplay between deformation, fluid flow and geochemical alteration, (ii) episodic versus 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fluid flow, and (iii) the link between large-scale structures, microstructures, and geochemical aspects. Despite 150 years of research in the Glarus nappe complex and the new results discussed during the excursion, there exist controversies that still are unsolved.  相似文献   
108.
俯冲带榴辉岩的变形作用及其对俯冲-折返过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毅  宋述光 《地质通报》2008,27(10):1646-1653
榴辉岩是大洋和大陆俯冲带的重要岩石类型,在研究俯冲带的形成过程、热结构、壳幔相互作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然和实验样品中石榴子石、绿辉石等矿物的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变形的影响因素等的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矿物显微和超微变形研究的进展,探讨了榴辉岩的变形特征在恢复俯冲与折返过程研究中的意义及一些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9.
利用DInSAR和GPS综合方法估计地表3维形变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基于贝叶斯统计和马尔科夫随机场理论的解析优化法的基础上,提出以GPS提供的高精度的水平形变速率作为约束,利用直接分解法,将DInSAR的斜距向形变速率分解成垂直形变速率。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分解法有效地综合了GPS的高水平精度与DInSAR的高垂直精度优点,且计算简单,克服了解析优化法可能出现的数值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10.
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教学实验大楼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大楼在N、E、U方向上的每h变化、d变化及变形规律,阐明GPS技术在高层建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